學習與時間管理:從紀錄到掌控的真實歷程

📚 系列前言
每個人都有 24 小時,但我們使用時間的方式,決定了人生將走向何方。
從大一開始,我便使用「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」記錄自己的每一天,透過統計時間,誠實面對自己的狀態與選擇,並從焦慮、壓力與疲乏之中,逐步摸索出一套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。
在這個系列中,我將透過三篇文章分享這段真實的歷程:
- 第一篇(📅 我的時間管理術):介紹我如何從統計時間中認識自己、管理自己。
📅 我的時間管理術:如何透過統計時間達到管理自己
「我到底一整天在幹嘛?」 這句話,是我以前每天晚上都會問自己的問題。 我不是不努力,但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、事情做不完,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效率很差。那時的我,常常焦慮,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。 直到有一天,我開始記錄時間——那時其實不是為了變得更自律,而是想更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生活。我想知道:我的時間,究竟去哪裡了?

- 第二篇(📊 學生時間數據紀錄術):從時間紀錄中,如何化解焦慮並掌控學習節奏。
📊 學生時間數據紀錄術:從焦慮到掌控的轉變
「我是不是效率很差?」
「怎麼別人都讀得完,我卻總是覺得來不及?」 這樣的聲音,曾經在我腦中循環播放。特別是最近幾個月,當我面對明顯的疲憊、專注力下降與時間被滑走的自己,那種熟悉的焦慮又悄悄回來了。 但這一次,我並沒有陷入混亂太久。因為我有一套熟悉的工具,能讓我重新看見自己的狀態——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。

- 第三篇(📈 我為什麼不用熬夜也能保持好成績?):說明如何透過精準的節奏設計,不需熬夜也能維持穩定的好成績。
📈 我為什麼不用熬夜也能保持好成績?
我從來不覺得段考前臨時抱佛腳是好的學習方式,也從沒跟著大家一起熬夜讀書。但很多人卻一直問我:「你明明雙主修,又當助教、做志工、學英文,甚至還參加各種活動,為什麼你都不用熬夜,還可以睡滿八小時?」
老實說,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天賦或秘密武器,只是很早就理解一件事:學習應該是穩定且持久的,而不是臨時抱佛腳式的燃燒。

這三篇文章,是我的親身經驗,也是我相信每個想要掌控自己人生的學生,都值得嘗試的路徑。